總網頁瀏覽量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記憶.木麻黃







    我的老家在雲林台西,俗稱「海口」。每年冬天,季風一起,帶著鹽分和砂粒的海風就會向內陸吹襲,任何嬌嫰、柔脆或衰弱的生命,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都禁不起它連續兩三個月的摧殘。為了保護田園作物,日本殖民政府統治期間(1895-1945),先民在濱海地帶、道路兩旁和田埂之間種植了不少的木麻黃。數十年之後,木麻黃所築成的防風林也蔚為當地極為亮眼的景觀,連我老家的後院也有幾棵,而其中一棵,就緊鄰著我臥房的窗戶。無論是晴是雨,有風無風,在我生命的最初階段(1960-1972),一直有那麼一棵木麻黃讓我依傍著。
  1972年,家族分家,父親帶著我們全家搬離了那個村落。分到祖厝的堂哥後來將老屋改建為樓房,院落成為水泥地,木麻黃也不見了。即連海口一帶的防風林,也因經濟「發展」、交通「發達」而不斷被砍伐。隨著年紀增長,近些年來,每一次返鄉,都覺得不僅童年離我愈來愈遠,連最初始的那種安定、可靠和溫暖的記憶也逐漸變淡變黃,對故鄉和田野的眷戀和情意也開始麻木。窗外的木麻黃似乎永遠消逝了。
沒想到,2007年夏天,我因被借調到國立中興大學服務,和妻從台北搬遷到台中之後,在暫居的學人宿舍之外,竟然發現一棵五、六層樓高的木麻黃。由於樹屋之間相隔還有三、四十公尺,再加上工作忙碌,一開始我並未特別留意到它的存在。直到一年之後,2008年7月28日,由於鳳凰颱風來襲,和妻被困在五樓的宿舍,兩人烹茶、聊天之際,我突然看到窗外那一棵風雨中的木麻黃。那飄搖不定的姿影,瞬間將我的思緒帶回童年時期老家的後院。麻雀的啁啾、豬圈爭食的嘈嘈和枝葉輕拂屋瓦的沙沙聲,一下子又在耳邊響起。而我不斷漂流的歷史,從台西到北港(1972);從北港到嘉義(1972-1975)、到台北(1975-1982);從台北到高雄(1982-1984)、再回台北(1984-1989);從台北到美國和歐洲(1989-1992)、再回台北(1992-1994)、再赴美國(1994)、再回台北(1994)……,也再度快速的重播。
    將近半世紀的歲月,為了求知、訪友、工作,總是不斷進出本國和異邦的海關,在不同的城鎮、國度、人群、場域和載具之間移動。年近半百,自己和妻的歸宿仍然未定,想來也不知是可悲還是可喜。或許,所有生命都像窗外的木麻黃那樣,雖是任人栽任人伐,任風擺弄,但唯有強悍和韌性足夠者才能挺立,才能讓人留下鮮明的記憶,才值得典藏。            

2009年1月11日寫于台中寓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