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繽紛的與單純的


 
   
    從19601972年,從誕生到小學畢業,十二年間,絕大多數的時間,我都是在台灣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一個叫瓦厝的小村落過活,足跡所至,很少超過方圓五公里的範圍。觸目所及,最顯著的是一棟棟隨意錯置的平房,大多是紅磚配灰瓦的傳統閩南式建築,偶有幾間以黃泥塗木竹為壁、茅草為蓋。

    動物不外是牛、羊、豬、狗、雞、鴨、鵝,池塘裡游的則是吳郭魚、鯽魚、虱目魚,當然,蒼蠅、蚊子、蟑螂、老鼠、青蛙、癩哈蟆、天牛、金龜子、蝴蝶、麻雀也不少見。

    植物最高大的是木麻黃和黃槿,低一點的是林投樹和田菁,最矮的是田裡的水稻、油麻菜、空心菜、包心菜、番薯、西瓜、絲瓜、落花生。

    花則罕見,而且幾乎都是黃色的,最大的是黃槿樹的花,但只有一天的壽命,其餘都是田間農作物開出的微弱小花。不過,早春時節,滿田的油麻菜花以及翩翩飛舞的淡黃粉蝶,倒也是一片壯觀的黃土地。

    至於人,所有人都說海口腔的閩南話,男的幾乎都姓林,老一輩的幾乎都不識字,鋤頭與鐮刀遠多於鉛筆與書本。電燈、收音機、摩托車和抽水馬達,已經是最高科技,尼龍的衣服和絲襪,是去過都市的人帶回來的奢侈品,炫耀多過實用。照相機則是外地的親友造訪時帶來的新武器,用來獵取我們貧窮的景像、寒酸的身影、茫然的眼神。

    最繽紛的色彩,最繁複的聲音,最豐富的味道,最震撼的感動,全數來自隔壁村子,五港的「安西府」。每年農曆六月的廟會,童乩、手轎、鑼鼓、陣頭、神像、令旗、進香團、布袋戲、歌仔戲、烤魷魚、烤玉米、烤香腸,以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本地人、外地人,交織、融混而成的情境,已不是「熱鬧」二字可以形容,即使加上「滾滾」二字也不行。
 
    這就是我童年時期感官所及的世界。對於一個欠缺外地經驗的孩童而言,這樣的世界,其實已經足以讓我目眩神迷,心滿意足了。
 
    但是,小學畢業之後,我離開了家鄉,輾轉流離於北港、嘉義、台北、高雄、台中這幾個城鎮與都市之間,甚至遠赴異邦,到美國留學、到歐洲遊學、到東亞各國參訪。而隨著遊歷增多與體驗加深,我逐漸發現,世界是如此寬闊,如此多樣,如此複雜。人、事、地、物,都是五花十色,瞬息萬變。同時,自己心靈中的「原鄉」圖像,色彩也逐漸變淡,甚至退變為一張黑白照片。不過,我認為,那不是單調,而是單純。
 
 
20121130日,小雪之後,寫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按:此為形形色色》序文,收入林彥宏、林定立主編,《形形色色‧數位典藏影像書》(臺北: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