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網頁瀏覽量

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從「芳草」到「蕭艾」:檳榔是個「問題」


 
 
 
 
從政府的政策到主流的科學論述來看,檳榔在當前的臺灣已經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既是健康問題,也是經濟、環境和社會問題。有人高喊「吃檳榔會讓我們亡國滅種」;有人提醒「檳榔的產值已經超過稻米」;有人指責「種植檳榔破壞國土」;有人痛心「檳榔西施傷風敗俗」。

檳榔的確是個問題!而且是歷史問題,也是文化問題。

曾經,檳榔是男女定情、親友交際的禮物;是醫家治病與辟瘟的良藥;是子孫祀拜祖先的祭品;是信眾供養佛菩薩和僧尼的珍品。

曾經,檳榔是上流的王公大臣、豪門貴族、文人雅士的最愛;是產地的平民百姓、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常食之物。

曾經,有人將檳榔視為土地和財富的象徵;有人歌詠檳榔的奇妙功效和亭亭獨立的姿影;有人製作精美華麗的檳榔盒、檳榔袋;有人認為嚼食檳榔後的「紅頰」、「朱唇」與「黑齒」才是美人樣。

而今,在多數人眼中,檳榔竟成可厭、可棄的「東西」!

由萬靈丹到致癌物,由可愛到可恨,由尊貴到鄙夷,檳榔確實已經從「昔日之芳草」變成「今日之蕭艾」!這樣的「古今之變」,不只是時光機器輾壓的結果,也涉及西方霸權的崛起、價值與知識體系的「典範轉移」、以及族群與社會的文化差異。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的「看見」這樣的變化與差異,我們特別舉辦了這一次的「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希望透過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的文物,揭示檳榔的多元面貌,讓我們在詛咒或喟嘆之餘,能再次省思「物我」、「人己」、「古今」之間的關係。

最後,必須感謝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謝國興召集人及其同仁的鼎力支持,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劉錚雲主任及其同仁的的協助,林彥宏先生、蔡淑玲小姐的精心擘畫,蘇婉婷小姐、簡玉鳳小姐的辛勤投入,以及諸多單位、朋友惠賜相關資料,才讓這次展覽能順利開展。
 
 
 

後記:此為《「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展覽手冊》序,2014/7/27;甲午年農曆七月一日,寫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